中石油有關人士15日對媒體表示,投資20億美元的中緬油氣管道將于今年9月全面開工,這使得今年3月中緬雙方簽署的《關于建設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的政府協(xié)議》,再次成為國內(nèi)外關注的焦點之一:根據(jù)該協(xié)議,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是天然氣、石油雙線并行,西起緬甸西海岸實兌港,經(jīng)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,然后從云南邊城瑞麗進入中國境內(nèi)。
早在發(fā)改委的《2005年煉油工業(yè)發(fā)展綜述》中,就曾提到過中國未來將要形成進口原油的“四大運輸通道”格局:中哈陸路原油運輸通道、中俄陸路原油運輸通道、中緬海上原油運輸通道、馬六甲海峽?梢,中緬油氣管道的建設,除了一般媒體報道和關注的緬甸油氣資源,更是“中緬海上原油運輸通道”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,它的開工,意味著中國石油保障戰(zhàn)略更加完備。
在當前中國石油戰(zhàn)略的幾個方向中,馬六甲海峽是目前我國最重要的石油進口通道,中國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中東、非洲等地區(qū),中國約80%的石油進口要通過800多公里長的馬六甲海峽。在當前各種國際勢力均試圖染指并控制馬六甲海峽航運通道、海盜猖獗、狹窄的水道本身運力有限以及存在其他政治變數(shù)可能的背景之下,中國對馬六甲海峽通道的依賴,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
石油安全的“馬六甲困局”。
這一困局的存在,使得探尋和開辟石油來源及運輸?shù)男峦緩,是外界一直公認的中國石油安全必須正視的現(xiàn)實問題。而以管道方式從境外進口原油,成為一個重要選擇。中哈
原油管道首開此類中國石油進口方式的先河。2006年5月25日,中哈原油管道正式對我國輸油,中國以管道方式從境外進口原油的序幕也正式拉開。
2006年中哈管道開始輸油對中俄石油貿(mào)易也具有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,根據(jù)中俄兩國達成的協(xié)議,2005年俄羅斯應向中國出口1000萬噸石油,不過2005年俄對華實際石油出口量為760萬噸未達到協(xié)議的千萬噸目標,其原因是由于中俄間鐵路運輸能力有限等所致。隨著中哈管道完工并進入實質(zhì)運營,為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石油提供了另外一個運輸通道,根據(jù)中俄兩國相關石油公司達成的協(xié)議,俄羅斯也可利用該管道對中國供油。而2006年4月28日泰納線一期工程的開工,可視為中俄石油通道取得重大進展的標志。
中哈
石油管道和中俄石油管道,為中國石油保障戰(zhàn)略提供了另外兩個重要方向的推進。但是,這依然沒有能完全解除中國石油保障的馬六甲困局,中緬石油管道的推進才是真正能化解馬六甲困局的選擇。中緬油氣管道,就如同中國石油保障戰(zhàn)略的第四根“桌腿”,四腿并立,才能讓人放心地支撐著中國未來的石油戰(zhàn)略安全“桌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