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世界在建的核電機組中,每三臺就有一臺在中國。
4月17日,國家核安全局在北京召開媒體座談會,核電安全監(jiān)管司副司長湯博向《華夏時報》記者表示,近20年內,只有中國保持了較大規(guī)模的核電建設,目前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。
高端制造正在成為中國“走出去”的新名片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訪時,主推的兩大“走出去”項目分別就是高鐵與核電。不僅如此,記者了解到,中國在核電方面的優(yōu)勢已經吸引了不少國家前來“取經”。
中國核電成“龍頭”
湯博表示,中國是核電方面的后來者,總的來講還沒有驕傲的資本;但也不應妄自菲薄,因為近20年內,只有中國保持了較大規(guī)模的核電建設。
數據顯示,目前,我國有在建和運行核電機組共計50臺,其中在建核電機組27臺,約占全球在建核電機組的1/3。
“在建設過程中,我們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安裝、建造經驗。”據湯博介紹,上個月他去美國參加一個核電監(jiān)管信息的會議,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(NRC)的一位官員就向他表示,中國目前在核電建造安裝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,而美國已經很多年沒有建設核電項目了,所以特別希望能與中國合作。
在工程質量方面,中國已經具備了一些優(yōu)勢。例如,法國一個核電項目在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曾經發(fā)現有大的裂縫,國家核安全局聽說后,也擔心我們的AP1000項目、EPR項目等存在類似情況,于是組織排查,對施工方案進行研究,最終發(fā)現中國并不存在這一問題。
這件事說起來還挺有意思,當初法國方面之所以發(fā)現裂縫問題,是因為新的核電項目為了縮短建設周期,采用了新的施工工藝,如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等。但問題是混凝土遇水會產生熱量,如果控制不好,混凝土中就會出現裂縫,尤其是體積較大的混凝土,熱量不易散發(fā),這一問題更加突出。但我國這些年正好是在大規(guī)模地進行房地產和基礎設施建設,在施工方面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,因此這個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。
相比歐美,我國的核電裝備能力已經具有明顯的后發(fā)優(yōu)勢。根據國家核安全局提供的數據,在世界核電運營者協(xié)會(WANO)綜合排名中,我國部分機組處于世界先進水平,如,中廣核集團公司2014年11臺商運機組的99項WANO指標中,有75項達到中間值及以上水平,比例為75.76%;其中,有62項達到先進值水平,比例為62.63%。
其他國家之所以“低調”也是有原因的。湯博表示,核電設備廠商投入建設前也會考慮這個國家核電發(fā)展的預期,未來是否能達到一定的規(guī)模,保持一定的時間等。如果批量比較小,那么設備廠商投入的積極性肯定也會小很多。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面臨的問題,一年只建一兩臺機組的話,規(guī)模太小,所以他們的核電產業(yè)鏈基本上慢慢就都斷掉了。
“我們國家這些年總體情況還不錯,所以現在很多國家想跟我們合作,看中的也是這一點。”湯博表示。
未來,這一差距仍可能繼續(xù)擴大。2014年11月25日,時任國家發(fā)改委副主任的解振華曾表示,要實現“十二五”完成碳強度下降17%目標,中國必須調整能源結構,仍將大力發(fā)展核電等非化石能源。
助推“走出去”
中國核電“一枝獨秀”,反過來又助推“走出去”的進程加快。
國家核安全局核一司副司長譚民強向《華夏時報》記者表示,目前,許多國家都在尋求與中國合作。例如,英國最大的能源公司和低碳電力生產商之一EDF能源集團正準備投資建設新的核電廠,就要求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、中國核工業(yè)集團公司參與。羅馬尼亞即將建設的一個加拿大重水堆機組,也希望中國能夠參與。
其中有一些項目已經落地。今年1月25日,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340億美元的投資協(xié)議,將建設大規(guī)模核電廠。2月4日,又與阿根廷簽署了《關于在阿根廷合作建設壓水堆核電站的協(xié)議》,使得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品牌“華龍一號”成功出口拉丁美洲。
中央高層在力推核電“走出去”上已表達了積極的態(tài)度。2014年12月24日和今年1月28日召開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,都就加快核電等裝備制造“走出去”進行重點部署。譚民強表示,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時多次提到的兩個“走出去”的產品,一個是高鐵,另一個就是核電。
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核電的產業(yè)鏈條很長,能夠帶動整個裝備制造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據了解,核電設備投資占核電站投資總額的60%左右。一臺百萬千瓦核電機組投資約250億元,可以帶動相關機電產品和材料出口150億元。
分析人士表示,目前,全球絕大多數核電設備的生產能力都在中國;因此,為了消化生產能力,中國核電也需要走出去。
譚民強表示,目前,我國的幾大電氣集團都已經具備一定的核電設備制造能力,主設備制造方面已經基本沒有瓶頸了。即使是AP1000這樣的新技術,當初引進時也都和外方談好了,制造技術也都會同步引進來。目前,除了少量的關鍵設備和材料外,大部分核電設備中國都已經能夠制造。
“供貨能力方面,我們現在一年保證10-12臺主設備的供貨基本上沒有問題。”譚民強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