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14日,當裝載著5.6萬噸原油的“玄武湖”號從印度尼西亞緩緩?吭谏綎|東營港碼頭的那一刻,勒在亞通石化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亞通石化”)脖子上的鐵鏈終于被剪斷。
“這是亞通石化在獲得276萬噸原油進口資質(zhì)和配額后,首船自營進口的原油。”亞通石化總經(jīng)理唐興黨說道,這是公司邁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一步。
多年以來,讓地方煉廠命懸一線的就是幾乎無油可煉。2000年,國家保留了山東21家地煉企業(yè)(以下簡稱“地煉”),總共給予配額122.2萬噸?扇缃瘢趭A縫中求生存的山東地煉產(chǎn)能已高達1.3億噸,占全國地煉產(chǎn)能70%。既無原油使用和進口資質(zhì),現(xiàn)有配額又是杯水車薪,地煉企業(yè)只好讓不斷上馬的新裝置咽下劣質(zhì)的燃料油。
2015年6月以來,石油壟斷體制終于堅冰初破——包括亞通石化、東明石化、利津石化和寶塔石化等7家地煉獲批進口原油使用權資質(zhì)。同時,匯豐石化、萬達天弘化學、壽光魯清石化、京博石化等四家也已申請、進入公示環(huán)節(jié)。截至目前,全國地煉已累計斬獲4918.88萬噸進口原油使用配額。
然而,獲得了進口原油配額和資質(zhì)的地煉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。
掙脫束縛
在唐興黨看來,獲得原油配額和使用權,只是脖子上的鐵鏈被剪斷,身上的枷鎖還沒有完全去除。由于沒有原油進口資質(zhì),這艘“玄武湖”號油輪仍須亞通石化委托
中海油進口。“通過國有大企業(yè)代理,時間周期長、費用高,主動權還是掌握在別人手中”。
今年8月獲得配額后,亞通石化試圖掙脫另一道枷鎖——申請“原油非國營貿(mào)易進口資質(zhì)”。而在10月22日,商務部的一紙批復終于使其獲得了完全自主的進口權,亞通石化下一艘油輪將于11月中旬抵達東營港。
亞通石化全資子公司華祥石化是2000年全國保留的82家地方煉油企業(yè)之一。經(jīng)過多年發(fā)展,企業(yè)擁有一次加工能力300萬噸/年,綜合加工能力達到600萬噸/年。
然而,2000年發(fā)改委一共給予山東21家地煉122.2萬噸原有配額,平均每家只有5萬噸,且15年來絲毫未增。這與企業(yè)實際產(chǎn)能出現(xiàn)了巨大的差額。
為了生存,亞通石化只好加工燃料油。所謂燃料油,說白了就是原油經(jīng)過加工之后剩余的殘渣。亞通石化一位技術負責人對經(jīng)濟觀察報解釋道,燃料
油價格并不低,可加工成本卻比原油高出50元/噸,為了減排達標企業(yè)還必須投入巨資上馬環(huán)保設備。更為關鍵的是,燃料油煉出的
成品油質(zhì)量明顯低于原油,這成為了困擾地煉銷售的最大短板。
按每噸加工成本節(jié)省50元計算,亞通石化全年276萬噸的進口原油配額就可少支出1.38億元。而山東省煉化協(xié)會會長劉愛英指出,如果有了原油進口配額計劃,地煉購買原油時就不需要繳納消費稅,1噸原油可以節(jié)省1000元左右成本。如此算來,亞通石化又能節(jié)省27.6億元。這也反襯出地煉原有的困境。
事實上,亞通石化只是全國地方煉廠的一個縮影。十多年來,為了獲得油權、掙脫勒在脖子上的鐵鏈,許多地方煉廠甚至不惜“以股權換油權”,賣身求生。這也讓獲得其股權的
中石油、中海油找到了與
中石化角逐山東市場的突破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