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能源署認為,中國石油公司海外投資主要由商業(yè)利益推動,與國家意志無關(guān),也有利于增加全球能源供應(yīng)總量
國際能源署(IEA)在17日發(fā)布的一份報告中肯定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在全球的投資行為,認為這些投資主要由商業(yè)利益推動,與國家意志無關(guān),也符合其他石油進口國的利益。
國際能源署認為,過去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存在偏見,以為這些公司按照中國政府指示行事,甚至懷疑中國公司占有石油資源會威脅其他石油進口國的供應(yīng)安全。而事實與上述偏見恰恰相反--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運營,在很大程度上獨立于中國政府,而且他們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球油氣供給總量,符合其他石油進口國的利益。
這是國際上少見的肯定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在全球投資的報告。報告的作者為辛頓(Jonathan Sinton)和Julie Jiang,其中辛頓擔任國際能源署非會員國家辦公室中國合作辦主任。兩人指出,中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并非外界假設(shè)的那樣,迫于政府壓力在海外謀取權(quán)益油氣并悉數(shù)運輸回國。實際上,上述公司出于商業(yè)利益考慮,在美洲獲得的大多數(shù)權(quán)益油氣都是就地售賣。
報告認為,截至2009年底,中國與多個鄰國簽署油氣進口協(xié)議,主要受國內(nèi)需求增長的驅(qū)動,也是出于分散風險的考慮。
近年來,中國國家石油公司致力于修建幾條跨國油氣管道,這一投資不僅降低了能源交易方對于馬六甲海峽的依賴,也有利于實現(xiàn)本國油氣進口渠道的多元化。
報告也指出,盡管中國通過其他渠道進口石油的比例會提升,但考慮到需求總量的迅速攀升,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口的石油量還會增長。
目前,中國大約77%的原油進口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。預(yù)計到2015年,中國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口的原油量將從2009年的310萬桶/日攀升到350萬桶/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