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日來,隨著中國入世15年過渡期結束,西方經濟體包括美日歐等國家紛紛表態(tài)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,這當然與當前的國際形勢密切相關。國內關于西方國家不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討論可謂劍拔弩張、甚囂塵上、莫衷一是。大家眾口一詞地認為,按照相關條款,今年12月11日中國入世15年期滿,理應獲得該組織框架下的“市場經濟地位”,但鑒于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、極端貿易保護主義和各種對華不利因素抬頭,西方主要發(fā)達國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,繼續(xù)使用“替代國”做法并揚言在多行業(yè)加收懲罰性關稅等措施,以此遏制中國經濟的快速發(fā)展,就顯得再正常不過了。
然而,看看關于判定市場經濟地位的幾項標準,就很容易判斷我們到底是否符合。這些包括:決策沒有明顯受國家干預,有一套按國際通用準則建立的會計賬簿,生產成本、財務狀況未受非市場經濟體系的顯著影響,企業(yè)不受政府干預成立或關閉,貨幣匯率變化由市場決定,GDP增長率和老百姓收入增長相適應。對照這幾條,我們是否還有較大距離?
讓我們再來看看
煤炭產業(yè)。作為長期關注煤炭行業(yè)的觀察員,筆者看到煤價在經過長達四年的深度下跌之后,僅僅只用了半年的時間,環(huán)渤海動力煤指數就由年初的370元/噸上漲到607元/噸,達到了所謂“煤超瘋”的程度。之后,國家有關部門如臨大敵、如坐針氈,連續(xù)召開9次會議,包括釋放先進產能煤礦達到近2000家,均產由276個工作日放開到330個工作日,協調推進煤電企業(yè)中長期合同,合同價為535元/噸,遠遠低于市場現貨價。繼之,推進中長期合同由煤電向煤鋼、由央企到地方不斷擴大,覆蓋到下游企業(yè)需求的70%,基本保證下游用煤安然無虞。
同時,該部門強力協調保障電煤鐵路運輸,要求鐵總所屬的18個鐵路局(南寧局除外)優(yōu)先安排電煤運輸,11月份進一步要求太原局、呼和浩特局確保實現10天突運100萬噸煤炭目標。隨著鐵路運輸保障進一步推進,港口庫存持續(xù)攀升,目前秦皇島煤炭庫存已經突破700萬噸,環(huán)渤海動力煤指數也實現了“六連降”。試問,重重壓力之下,煤炭價格想要守住高位陣地又談何容易?煤價下跌勢在必然。截至目前,環(huán)渤海動力煤指數已連續(xù)6期下行,中國太原煤炭交易價格指數幾天前報收于139.64點,環(huán)比下跌0.17%,20期連漲局面也宣告結束。
眾所周知,保持一個經濟體持續(xù)穩(wěn)定的增長,一個關鍵的問題就在于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,讓行政權力從市場走開,由市場自行配置資源,上帝的歸上帝,凱撒的歸凱撒,這既是鏟除官場腐敗、保證經濟公正合理運行的治本之策,也是經濟科學穩(wěn)健發(fā)展的必由之路。對此,有關部門并不以為然,堅稱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,把握好市場作用和政府調控的關系,而往往在處理這兩大關系矯枉過正,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再回到我國是否真正具備市場經濟地位的主題,權且讓我們拿當時我國入世的首席談判代表
龍永圖的原話來做個結尾吧——“讓其他國家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?簡直就是莫名其妙的笑話!”
[
復制 收藏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