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石化西北油田
采油三廠10-6井站值班的王玉寶通過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發(fā)現,5公里以外的TP10218井壓力異常上升。他結合周邊
注水井遠傳流量計和壓力情況進行綜合判斷,發(fā)現異常是由TP10265井卡箍閥閘板脫落導致,維護人員精準找到“異常”并進行更換后,僅30分鐘油井就恢復了正常生產。
而在智能油田示范區(qū)建成以前,油井遇到類似情況,需要先通知巡井人員停泵,再對每一口井進行排查,耗時大約四五個小時。
西北油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。1997年,隨著沙46井、沙48井先后獲高產工業(yè)油氣流,中國第一個古生界海相億噸級大油田宣告誕生,標志著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鹽巖領域獲得重大突破,結束了中國海相古生界沒有大油田的歷史。
2017年9月,西北油田在沒有任何先例和經驗借鑒的前提下,在采油三廠10-6計轉站建成首座井站一體化示范區(qū)。采油三廠也是中國石化首批智能油田建設試點單位。其智能指揮平臺集成了應用參數遠程傳輸、抽油機遠程啟停、無人機巡線等新技術成果,成為管理計轉站、單井、管線協(xié)調運行的“最強大腦”。
地處沙漠腹地的西北油田采油三廠智能油田建設從“地上”走向“云端”。如王玉寶類似這樣的“智能化”操作,在該示范區(qū)每個月要發(fā)生10余例。系統(tǒng)智能判斷壓力、液位異常,自動停泵,值班員“足不出戶”就能分析故障原因,遠程調整注水量或啟停注水泵,這得益于10-6井站一體化智能管控平臺這個“最強大腦”。
采油三廠負責的作業(yè)區(qū)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,分布著400多口油井,井間的平均距離近3公里,最遠的超過10公里。以前,采用人工巡線需要8個人,耗時兩天,但如今采用無人機巡線僅8個小時就能全部完成。
據西北油田采油三廠負責信息化建設的副總工程師周全介紹,智能化油田建設是當前油田發(fā)展的迫切需要,傳統(tǒng)的管理是采用大量的人員以巡井、駐井及駐站等方式,完成現場抄參數、取樣、設備保養(yǎng)、安全巡視等日常工作。但面對油井分散路途遠、工作強度高、企業(yè)用工量大、人員成本高等現實問題,不利于安全生產和低
油價下的提質增效。
記者獲悉,采油三廠智能管控平臺實現了“1個計轉站+38口油井”的整合管理,人員效率、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。電子巡井代替人工巡井后,時效由4小時優(yōu)化為30分鐘;無人機巡線代替人工巡線后,時效由5天優(yōu)化為1天。區(qū)塊人工成本由改造前的每年148萬元(人民幣,下同)降至118萬元,人均產油量由34.6噸提升到48.9噸。
[
復制 收藏 ]